莆田涵江將建歷史文化街區
- 海峽都市報
東方二十五坎
東方二十五坎周邊效果圖
莆田網5月2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文 馬俊杰/圖)莆田的商貿活化石之一,將以嶄新面貌亮相。記者昨日獲悉,涵江樓下蘿苜田片區保護有了新進展,省里有關專家已對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進行了論證,詳細的修建規劃說明書已出爐。
蘿苜田是涵江舊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物專家吳天鶴曾說過,千年古鎮涵江,商貿文化發達,蘿苜田無疑是窺探莆田商貿史的“露天博物館”。此次修建方案中,將對原始的故居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同時建設仿古街道,打造具有涵江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新名片。
新街區將形成“四軸兩線貫穿多點”
涵江蘿苜田作為舊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一派水鄉商賈云集、人丁興旺、物資往來流通生機勃勃的景象。這里曾是涵江最繁華的地帶,至今還保留著不少遺跡。
本次規劃范圍包括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以及環境協調區,北至宮口河北岸,西至白塘街,南至海嶺前路—濱海路—延寧路,東至鑒前路—黃氏故居,總規劃面積約36.61公頃。其中,以涵江近代商業發展的主軸——“樓下路—老街”為片區的主要規劃發展軸線,南連保尾路,北接濱海路。
街區根據歷史遺存和文化依托,在既尊重歷史文化的固有內涵,又加強對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上,形成“四軸兩線貫穿多點”的總體結構。“四軸”為
縱向兩條商業軸,橫向一條歷史街區古建筑風貌軸及宮口河水街商業軸線;“兩線”是“樓下街傳統商業游覽線路”、“濱水文物古建游覽線路”;“多點”即宮口河風貌復原建筑節點、游客接待中心、商業服務中心、創意園、特產街、茶園、楊氏故居、東方二十五坎、碼頭服務中心、蘿苜田歷史建筑群(劉協臺宅、順茂隆宅、陳訓彝宅、林氏故居)、酒吧街、辛亥革命舊會址(涵江黃氏民居、辛亥革命舊會址、義德堂、天后宮)。
據介紹,本次規劃中,前林溝以東為傳統商貿和歷史風貌居住建筑集中區域,以傳統宅院為主。后坡埕、陡門頭、竹巷等傳統街巷,皆根據不同的區域定位形成特色的商業街面。
楊氏故居保存完好,將成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主要名片
新建街區有5大歷史文化定位
新建街區有5大歷史文化定位,即: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是近代莆田乃至福建沿海地區商貿中心,街區集中分布著各種貨棧、碼頭、商鋪等近現代建成的商貿建筑;規劃范圍內及周邊地區曾經是莆田地區辛亥革命的策源地。目前基地內還保存著福建同盟會莆田
分會負責人黃紀星的故居,即黃氏故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黃紀星和侄黃綬等集資在霞徐家中創辦興郡崇實中學堂;涵江近代城市史上的重要片區。這片是莆田近現代港口商貿發展的主要片區,街區內不僅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還有西洋文化的融匯;具有百年發展歷
程的多元社區。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至少從明代開始,到清末的近現代發端的建設,經過民國時期直至今日,該地區憑借著發達的水系和對外交通的優勢,發展成近現代地區的水運商貿樞紐和具有較好生態環境的居住生活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載體。以延寧宮媽祖“疊蔗塔”為代
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歷史歲月中涵江先民創造的燦爛文化財富,是有當地人民的共同記憶的。
據介紹,以上定位中所提及的歷史建筑及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將得到妥善保護修繕,成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主要名片,并在此基礎上增設一定的文化設施。